“慢慢来,比较快。”
这句话是《中国冰淇淋》与山东冰淇淋冻品经销商刘为交谈时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
而这句话在这个2025年“落”在冰淇淋行业上,则更显得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与思考。
在《中国冰淇淋》看来,在众多矛盾找到一个出口的2025年,正在成为那个事实上的“理性年”。
何以见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聊聊冰淇淋行业链条上各个节点的“理性”。
经销商“理性”
“2025年,普遍下调进货数量和销售预期”
“前两年清库存的惨状还历历在目呢,今年一切都要慢下来,调整步伐,找到自己前进的节奏。”
刘为告诉《中国冰淇淋》吸取了往年的教训,2025年他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规划。
“今年大部分冰淇淋新品发布会我都去参加了,基本还是遵循一个相对保守的订货策略。跟往年不同的是,能定一千件,就定八百件,一定要量力而行的基础上还留有余地。”
刘伟表示,今年他的进货数量很去年相比下降了20%左右,“走货也不要那么激进了,压力太大,扛不住。”
《中国冰淇淋》采访了多位冰淇淋冻品经销商发现,跟刘为有着相似想法和操作的冰淇淋冻品经销商不在少数。
“能卖2000件,就拿2000件,千万别逞强,更不能一时头脑发热,压货占用的不仅是资金流和仓库,更是无法预估的未来的管理费用。厂家一直以来追求的‘压货求求增长’的模式正在逐渐失效了,以销定产才能长久!”
一位河北石家庄的冰淇淋冻品经销商这样告诉《中国冰淇淋》。
《中国冰淇淋》此前也对困扰冰淇淋冻品经销商久矣的“库存问题”多次报道。
众所周知,大日期库存对于冰淇淋经销商来说,是一个“噩梦”。
“这些库存打折卖出去就是赔钱,卖不出去更惨,占着你的仓库,你新品进不来,占着你的资金,你没钱订货,一整个死循环。”一位山西的冰淇淋冻品经销商表示,库存远不止是赔点钱那么简单,是一个自然链条中间环节的破裂。
如今,在整个冰淇淋行业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之下,“身经百战”的冰淇淋冻品经销商们,选择在这个春天即将到来的2025年“慢慢来”,下调进货量以及销售预期,让这门甜蜜生意回归本有的快乐。
消费者“理性”
“质价比时代来临”
如果说,2025年整个消费市场最大的特点,那自然是非“愈发精明的消费者”莫属了。
精明在哪?
精明在他们更擅长多方位研究产品的品质,不局限于那个冰淇淋背后的配料表和生产日期;
精明在他们会多方比价,选择那个更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冰淇淋;
精明在他们不再被营销和消费主义“绑架”,更清楚自己生活以及消费的真谛与意义;
……
于是,“质价比”时代到来了。
一个“质价比”时代的崭露头角,整个冰淇淋行业也在经历动荡。
回顾刚刚过去这一年:
联合利华冰淇淋业务披露详细拆分时间表,计划今年(2025年)单飞;
钟薛高创始人经历“绿皮火车”“卖红薯”等一系列热搜后声量渐弱;
多地门店闭店,茅台冰淇淋主动收缩冰淇淋业务体量;
哈根达斯母公司通用磨坊披露的2025财年第二季度业绩显示,哈根达斯在中国的店铺客流量继续出现两位数的下降,并且全国各地多家门店陆续关闭;
……

行业内一个个大事件也让本就波谲云诡的大环境显得更加扑朔迷离,高端冰淇淋一个接一个的“遇冷”或是“慢下脚步”,都在不同程度上说明着消费者的“所思所想”。
一位从事咨询的冰淇淋冻品行业人士告诉《中国冰淇淋》,“消费者们对高价雪糕的抗拒似乎更多的是来源于被过高的营销费用堆积而起的溢价,并且当平价冰淇淋依然可以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时所产生的‘使用属性’需求之时,平价冰淇淋自然成了那个最优解。花更少的钱解决需要,中国本就是一个倡导节俭美德的国家。”
不难发现,在“主动买”与“被绑架买”之间,2025年的年的消费者表现出更低的包容度与接纳度,注重自身的真实需求以及理智消费成为凸显特征。
而在产业端,冰淇淋品牌也在努力“俯下身子”贴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想法。
无论是在原本的性价比经典爆品之上升级打造推新,还是推新品价格带向“质价比”靠。
整个行业也在努力追求消费者一直呼吁的‘质价比’。
厂家“理性”
“降低任务量,减少压货”
“今年几个品牌有了新政策,一季度只需要完成本来的走货量,无需再多进货以及压货了。”一位山东的冰淇淋冻品经销商向《中国冰淇淋》透露,今年厂家端也明显的在“慢下来”。
如此一来,以往承受着压力的冰淇淋冻品经销商、渠道商可谓是“如释重负”。
一直以来,上游厂家在“库存”这件事中往往都作为“恶人”的角色现身。
压货、压任务、增加考核……这些标签一个个被打在厂家身上。
然而这个局面如今也同样在扭转。
前不久,《中国冰淇淋》曾发表文章称:整个2024年是“清库存”的一年。
而在这批清库存的“大军”中,不仅有经销商,各个厂家同样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伊利。
“面对多雨天气及去年业绩高基数的影响,伊利通过快速推出高质价产品,加强冷柜投放,以及协助经销商消化库存等主动调整,积极应对挑战,冷饮业务市占份额在上半年再度实现提升。”伊利表示,虽然大环境承压,但是伊利冷饮业务线上、线下营收均为行业第一,且市场份额同步提升。其中,巧乐兹、冰工厂、伊利牧场等品牌稳居细分品类第一。
联合利华和路雪动作也很快。
“在华冰淇淋业务一直面对挑战。背后,是中国冰淇淋市场竞争很激烈,渠道库存很满,分销渠道的库存周转天数创下历史新高。联合利华已经评估过这个局面,觉得不能参与其中(一起压货),因为这最终会导致‘所有负面结果的出现’。所以我们后退一步,(通过回收库存)清理了业务,在更扎实的基础上继续前行。”联合利华CEO 司马翰(Hein Schumacher)表示。
联合利华CEO 司马翰(Hein Schumacher)事实证明,这次由上而下的清库存行动着实有效。
“通过一系列调整,整个渠道基本恢复了健康状态,库存水平非常健康,为下半年业务恢复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伊利相关负责人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目前伊利市场表现非常健康,产品新鲜度也得到大幅改善,经销商的进货意愿也在提升,我们相信公司经营利润率下半年一定有所改善,后期伊利也能够轻装上阵,在整个行业企稳的时候能实现更好的增长。”
“面对行业的短期挑战,公司采取了主动控制发货节奏的策略,以清理渠道库存并稳定价格体系。在行业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蒙牛力求在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增长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蒙牛集团总裁职务半年的高飞在香港召开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蒙牛也逐渐摸索到“最佳飞行姿势”。
写在最后
“慢慢来,比较快。”
“更理性的一年。”
众所周知,从2022年行业巅峰过后,整个冰淇淋行业便一直笼罩在各种各样的“小阵痛”中。
诚然,暴露问题也为更好的解决问题。
老牌劲企强势扩张,新晋玩家势在必得。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一如既往坚挺,成长至如今。
眼看着,距离那个“更成熟、更理性冰淇淋市场”愈发的接近。
而这个对冰淇淋有着成熟的食用习惯以及别样深爱的庞大的中国消费市场,未来也将持续领跑全球冰淇淋行业发展进步。
在此,《中国冰淇淋》有一句话想说:
变得是市场、是行业、是竞争……而唯一不变的是身在这个行业各个链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各位行业同仁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以及辛勤耕耘。
“守得云开见月明。”
《中国冰淇淋》也更加坚信,经历了磨炼、考验的冰淇淋行业,在未来也只会更加矫健的奔跑在那条发展的高速公路上。
在《中国冰淇淋》看来,2025年以及更远的未来,合作共赢,依旧是厂家和经销商发展的主旋律。
2025年春季第24届全球高端食品展览会(全食展)暨第19届中国冰淇淋冷食展览会,将于2025年2月23-25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举行。限时扫码领取免费门票,抢占旺季市场先机。
《中国冰淇淋》读者交流群已建立
想入群可加中国冰淇淋小编微信号:13731174911